Making things

better.

四川没有被发掘又适合包装设计打造的腊肉香肠

四川物美,要说物产丰富,西南四川首屈一指。大熊猫、蜀锦、郫县豆瓣酱、川酒、泡菜、川茶等等,如果来成都旅游,除了大熊猫外其他的都可以买点带走,只有大熊猫你是带不走的,嘿嘿!你也看出来了,四川的特产里边大部分与吃有关系,想想川菜的江湖地位,这是很合理的事情。不过这些都开发的很成熟了,川味里可以发掘出来包装设计打造一番成为产品的东西,也不是没有,比如说腊肉和川味香肠。

川菜声名远播,香肠腊肉自然也有些名气,在这块动脑筋的人可谓不少啊,我知道特别是周边一些食品加工厂,很想在这块产品上做出名堂,但是到目前为止,好像都还没有收到特别好的效果。

产品很多为什么发掘不出来?

产品思维的脱节,是主要原因。在过去的不到一个月里,我见过一个大型的食品加工厂老板,他们其实有自己的营销团队和策划部门,当我看了他们的产品策划方案后,心里乐的不行,他们的思路是居然是“网红腊肉”,哈哈你没有看错。

这几年好好做产品的企业确实不多,快速的产业经济变化使得原本明确的思路被冲击得支离破碎,为什么不回归产品本身,把产品做好,这类产品搞什么网红,你把网红产品做出来市场又出现了另一个“红”,永远都追不上。我们之前分享过一篇《放上香肠腊肉图片还能把包装设计的如此高大上,你肯定没见过》,是我见过腊肉香肠包装里最认可的思路。

放上香肠腊肉图片还能把包装设计的如此高大上,你肯定没见过

不是发掘出来套个包装袋就销售,这类产品难在于品控,你怎么保证不同批次、不同年份、不同小地域的产品最后出来是一个稳定持续的味道,而且是一种不错的味道,这个问题估计是最难的一道坎。就目前市场来说,他们的解决办法是把原材料购进来,然后机器流水线,但是我想说,目前这类产品出来在口味上没有什么优势。

特色食品和小吃,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到了一部分的发展,但只能是良莠不齐,并且食品类产品还牵涉到食品安全、监管等问题。很多人在朋友圈里购买了三无产品,还以为得到了宝贝,美其名曰“原生态”。新的《电子商务法》对微商阵营肯定有所冲击,我个人来说是杜绝贴牌代工食品的。即使是挖掘好的产品出来,以应该以标准的产品生产流程和品质控制作为基本要求,发扬真正的产品精神而不能只顾利润,特别是对特产开发公司来说。

文章所提到的信息和观点只作参考,文中商标及图像版权归属原持有人,本文只供交流学习之用,非商务用途。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,本站将及时删除或更换。

相关推荐: